BI 为什么在国内无法普及开来?

何罗鱼货代系统在国际物流行业推广的过程中,也遇到同样的问题,企业都想要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台来展现实时的运营数据,但企业没有技术能力实现数据的预处理,大多数采购 BI 后只能通过 EXCEL定期喂数据来完成任务。有实力的老板会花钱在老系统上进行改造,但因为数据结构设计方面的历史原因,最终在输出结果与效率方面都会大打折扣。

定义

Business Intelligence,翻译过来就是“商业智能”,看起来每个字都懂,但其实没几个人说的清楚。一句话跟外行人解释清楚,就是实现简单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工具;再粗暴点估计只能用“高级版Excel”来解释了。

很多人觉得BI玄乎,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BI厂家给造的名词太多了,敏捷BI、智能BI、自助式BI等.....再加上BI又常跟大数据、数据中台、数据分析组合在一起聊,让人更难理解。

BI就是通过数据分析来帮企业了解企业的情况,辅助企业做好决策,提高数据分析效率,和Excel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一样,因为事情还是一样的事情,只是环境变了,需要应用更高效的方式和工具罢了。

BI的使用思维方式与国人的数据思维方式相悖

BI的思维方式:是业务人员基于已有的业务问题,先做业务假设,再对IT人员已经处理过的结构化数据去做数据分析验证,强调的是“探索式”。

国人数据思维方式:中国上至老板下至基层管理,都习惯看固定的报表、图表,业务指标也都是定死的,整个分析过程强调的是“结果导向式”。

相悖的两种思维方式,注定导致在给市场做BI教育的初期是条艰难的路。毕竟业务人员的数据思维方式要是没更改过来,就不会去主动操作,他们还是会更喜欢从报表门户上把报表下载下来,然后用EXCEL去做各种处理和分析。

国内大多数企业数据基建限制BI发展

BI是一个对已预处理的数据,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可视化展现的工具,连数据都没有,何谈预处理,何谈数据分析、展现?

就目前而言,BI发展比较好的都是本身自带“数字”基因且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,例如金融、互联网、零售、医药等。

何罗鱼货代系统在国际物流行业推广的过程中,也遇到同样的问题,企业都想要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台来展现实时的运营数据,但企业没有技术能力实现数据的预处理,大多数采购 BI 后只能通过 EXCEL定期喂数据来完成任务。有实力的老板会花钱在老系统上进行改造,但因为数据结构设计方面的历史原因,最终在输出结果与效率方面都会大打折扣。

投入产出不成比例,部分企业认为多投人力更能直接看到效果,更省钱

国外BI能用起来,有部分原因是企业养不起一支专门为业务人员取数的IT团队,因此只能自力更生,成本管控倒逼企业必须上BI,这样BI自然有了市场能发展起来。

而国内的人力便宜,多雇几个表哥表姐也多花不了几个钱,但做出来的报表是肉眼可见变多。从大多数老板的角度看,这样是最能直接看见成效。而且BI的项目实施周期长,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看出效果,比起这个时间成本还是直接堆人更实在。

但这也已成为了过去,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企业数据字转型的深入发展,在 AI, CI, MI, UI 等一系列 I 的推运下,国内 BI 的发展必将越多越快。

更多物流系统资讯 敬请关注帷斡网络

帷斡网络公众号